女孩也不像第一天那样远远地立在墙角,而是恬静站在身旁,看着他用餐。
然后是给伤口换药,这次他主动脱了白衬衫。整个过程水到渠成,两个人都默契地不发一言,好像心照不宣地要回避着什么已经发生但不该发生的事一样。
就连换药时她耳根微红地刻意掠过了他腿上的伤,他都没有追究。
今天他心情很好,一切都十分和谐,有条不紊,可是总像缺点什么似的。
他取下被她贴心熨烫的挂在衣架上的冬礼服,迈着一双长腿走过来,对着她的耳朵轻轻说道,“帮我穿上。”
女孩眨了眨眼睛,虽然这明明也不在汉斯分配的女仆责任范畴,但她感觉,他们之间,好像有什么不一样了。
她似乎,也有些贪念靠近他身上的时候,那股雪松香。
有了昨晚克莱恩的手把手教学,这次俞琬系纽扣很顺利,帝国党卫军的冬礼服比常服更有压迫感,采用厚实的羊毛呢绒布料,袖口饰宽幅银色万字鹰徽和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袖带,胸前是银色绶带,领章上是象征上校的橡叶饰。
她半蹲着从衣角一一向上抚平妥帖,手指整理领口时,俞琬仰头微微踮起脚尖,黑色发丝轻轻拂过克莱恩脸颊,带着淡淡的雨后玫瑰花香。
之后女孩从衣柜抽屉里拿来搭配礼服的ss党卫军武装皮带,男人抬起手臂,任俞琬双手将皮带穿过他腰间的扣环。
当纤细手指不经意间触碰到那坚实的腹部,一股温热迅速从指尖传来,昨天种种面红耳赤的画面在女孩脑海里一一呼啸而过,让她的脸颊有些烫。
轻轻拉了拉皮带确保松紧合适时,她才抬起头,正好对上那深邃的蓝眼睛。高大挺拔,宽阔的肩膀,劲瘦的腰,他有着天生适合穿制服的身材。
他侧首告诉她,今天柏林会飞来一架飞机。前些天在罗斯托夫的战斗为他赢来了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党卫军全国领袖将亲自参加授勋仪式。“所以,我想让你帮我带齐所有勋章。”
俞琬一怔——同样的话,她总听父亲对母亲说。
从小到大,父亲参加的每次重大典礼和仪式,都是母亲帮他一一佩戴勋章。
饶是有仆人,无论父亲每天多早出门,她都会亲自给他做早餐——有中式的清粥小菜、西式的烤吐司,也有和风的玉子烧。
她也会亲自给他煮咖啡,把当日《字林西报》和《中央日报》放在早餐桌前供他取阅。然后认真地为父亲的军服别上最后一枚风纪扣。
无论父亲多晚回来,她都会和所有受过系统闺房教育的日本贵女一样,事先等在门前,接过丈夫军帽,为他换上拖鞋,准备好加入艾叶的风吕,把丈夫的寝具整理平整,再点上安睡香。
那时俞铭震将军夫妇是时人眼里标准的伉俪情深,她也会对父母的爱情故事心怀艳羡——年轻英俊的中国军官赴东洋考察,在樱花树下邂逅了东京华族的美丽小姐。
两个坠入爱河的年轻人,冲破各自长辈的阻挠和国家的分野。为此美丽的小姐甚至不惜和显赫的家族断绝关系,一路追随军官到了他的故乡。
可惜这个爱情故事在外人口中却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父亲在中日战斗正酣时的病亡,让外界将所有怀疑的苗头指向作为日本人却照顾他日常起居的母亲,指责声甚嚣尘上,这其中甚至包括了父亲生前友好。
而母亲却什么都不辩解,她将父亲送给她的所有首饰捐赠,兑换成救治抗日伤兵的药品,然后无声无息去了香港。
香港,那是细川美富子——或者婚后改的名字俞梅——给儿女寄来的最后一封信的地址,再之后,音信全无。有人说是香港陷落后,她被家人接回了日本,有人说她死了,也有人说她本就是东洋女间谍,这不过是完成使命罢了。
就连她生长于中国的一双子女,因为尴尬的中日混血身份,也收到了异样的目光。
为此,哥哥想要证明什么似的,越发不要命地驾驶飞机和日本人在空中搏杀,她也加入了一个之前从来没想过的组织。
她始终告诉自己,妈妈不会是那样的。
从骑士铁十字、到二级铁十字勋带,再到左胸的坦克突击章、战伤勋章、东部前线勋章和党卫军长期服役勋章——年轻指挥官正在对俞琬滔滔不绝的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
诸如闪击波兰里,自己如何用一个装甲团的兵力拿下西里西亚;如何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里指挥坦克势如破竹地干掉苏联伊斯科夫的一个师;又是怎么在列宁格勒差点儿被火炮炸断了手臂…
直到他低头才发现女孩的手还一直停留在领口正中的骑士铁十字上,不但毫无回应,眼睛也毫无聚焦,仿佛还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
她竟然走神了,克莱恩尴尬地咳了一声。然而,她似乎还并未听见。
男人皱眉,扶着她肩膀:“你听见我说什么了吗?”
面前女孩才猛然回过神,点点头,又摇摇头,像是从一场漫长的梦境中惊醒,轻声道“对不起
第一版主